在加密货币领域,2013年购入比特币是我踏入这一领域的第一步。然而,就在上周,我卖掉了最后一个比特币,全面转向以太坊。这一决定常引发疑问,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文分享我的思考过程与核心理由。
首先,我必须强调,我并不看跌比特币。它无疑是一种优质资产,但基于以下多个维度的考量,我认为以太坊在当前阶段更具持有价值。
核心资产选择逻辑:应用场景与现金流
我倾向于持有那些具备真实用户需求、丰富应用场景并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,而非仅依赖市场供需波动的资产。
以太坊凭借其庞大的生态系统——包括NFT、DeFi应用等——展现出巨大的最终用户需求。尽管以太坊市值尚不足比特币的一半,但其链上每日交易手续费超过比特币的十倍。手续费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对区块空间的真实需求,这是衡量网络实用性的关键指标。
价值存储之争:技术需求与社区文化
比特币常被誉为“数字黄金”和价值储存手段,但从技术层面看,其实际应用需求较弱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NFT等商品日益采用ETH计价,以太坊已在价值存储功能上与比特币展开竞争。
此外,以太坊即将过渡至权益证明机制(Proof of Stake),届时用户可通过抵押ETH获得预计5%至10%的收益。这使得ETH成为一种生产性资产,吸引力显著增强。
网络安全与长期可持续性
比特币网络依赖矿工维护安全,但区块奖励每四年减半一次,预计到2140年将降为零。比特币白皮书设想届时交易费用足以维持网络安全,但现实是,比特币作为价值存储表现优异,却并未被广泛用于交易。
比特币社区甚至嘲讽花费比特币的行为,而以太坊社区则积极使用ETH进行NFT铸造、 meme币交易等活动。缺乏适度通胀或交易文化转变,比特币可能难以长期保持安全与去中心化。
环境问题与能源消耗
比特币挖矿虽逐渐转向清洁能源,但环境争议仍难以平息。相比之下,以太坊转向权益证明后,能耗将降低99%以上,这一简洁解决方案更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。
社区文化与创新氛围
比特币社区常排斥新代币和可能为特定建设者(而非全体持有者)创造价值的项目,形成类似“共产主义”的氛围。而以太坊社区更倾向于“资本主义”,鼓励创新和经济回报,这更有利于长期进步。
比特币社区对变革的抵制强烈,而加密行业正飞速发展。引入智能合约和长期通胀计划或许能帮助比特币保持竞争力,但当前社区氛围几乎禁止此类讨论。
市场表现与资产分类
历史上,比特币被视为保值工具、通胀对冲和熊市避险资产。但最近一年,BTC和ETH均与纳斯达克指数高度相关,被市场归类为风险资产。若必须持有一种被视为科技股的加密资产,我宁愿选择具有创新性和真实用户需求的以太坊。
常见问题
1. 比特币是否已失去价值存储地位?
并非如此。比特币凭借先发优势和林迪效应,仍是价值存储的首选加密货币之一。但我认为以太坊在应用场景和创新方面更具潜力。
2. 权益证明是否真的更去中心化?
权益证明通过降低参与门槛(如使用Lido、Rocket Pool等流动性质押服务),让小额持有者也能参与网络维护,可能比工作量证明更民主化。
3. 以太坊的合并升级何时完成?
根据当前进展,合并有望在近期实现。未来12个月内完成的概率超过66%,这将显著提升网络效率与可持续性。
4. 比特币智能合约发展如何?
尽管有Taproot、Stacks等技术讨论,但比特币社区对变革的抵制导致其智能合约活动几乎为零,生态创新远落后于以太坊。
5. 环境问题是否对比特币构成实质威胁?
短期内,环境争议可能影响机构采纳和公众 perception。以太坊的低能耗方案在这一领域更具优势。
6. 我应该完全放弃比特币吗?
这取决于个人投资策略。比特币仍是加密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,但 diversifying 投资组合可能更明智。
总结
我并不看跌比特币,也不否认其价值。然而,基于应用场景、现金流潜力、技术创新和社区文化等因素,我认为以太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更具投资价值。加密货币领域变化迅速,保持开放心态和持续学习至关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