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密貨幣交易世界中,「掛單」(Maker)與「吃單」(Taker)是兩個最基礎卻至關重要的概念。對於剛踏入加密貨幣領域的新手而言,理解這兩種交易模式的運作方式、差異及適用場景,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、提升操作效率,並更好地掌控風險。本文將深入解析掛單與吃單的核心機制,助你建立扎實的交易基礎。
什麼是掛單(Maker)?
掛單的定義
掛單(Maker)指的是在加密貨幣交易所中「創建新訂單」的行為。交易者根據自身需求設定價格與數量,並將訂單提交至訂單簿中等待他人匹配。由於此類訂單為市場提供了潛在的交易機會,增加了流動性,因此被稱為「市場創造者」。
掛單的類型
掛單主要分為兩種:
- 買單(Bid Order):設定希望買入的價格與數量,等待賣家接受。
- 賣單(Ask Order):設定希望賣出的價格與數量,等待買家承接。
掛單不會立即成交,而是停留在訂單簿中,直至有其他交易者匹配該條件。
掛單的優勢
- 手續費較低:多數交易所為鼓勵流動性提供者,對掛單收取較低費率,甚至零手續費。
- 價格控制權:交易者可精確設定理想價格,避免因市場波動而偏離預期。
- 適合大額交易:對於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,掛單能有效降低頻繁交易的成本。
什麼是吃單(Taker)?
吃單的定義
吃單(Taker)是指直接執行市場上已有訂單的行為。當交易者選擇以當前市場價格立即買入或賣出時,即成為「流動性消耗者」(Taker)。吃單不創造新訂單,而是快速消化現有委託單。
吃單的類型
- 市價買單:以訂單簿中最優賣價立即買入。
- 市價賣單:以訂單簿中最優買價立即賣出。
吃單以速度為優先,但需支付較高手續費。
吃單的適用場景
- 高速成交需求:在市場劇烈波動時,需快速進出市場以避免錯失機會。
- 簡單操作:適合不希望複雜設定、追求執行效率的交易者。
掛單與吃單的核心差異
流動性貢獻 vs. 消耗
- 掛單:增加市場流動性,有助於穩定市場深度。
- 吃單:消耗現有流動性,可能加劇價格波動。
成交速度
- 掛單:需等待匹配,成交速度較慢。
- 吃單:立即成交,速度極快。
手續費結構
- 掛單:費率較低,甚至零費用。
- 吃單:費率較高,因消耗流動性而產生成本。
如何選擇掛單或吃單?
適合掛單的情境
- 對成交價格有明確要求,且不急于成交。
- 希望降低交易成本,尤其是大額或高頻交易。
- 長期投資策略,願意等待理想價格。
適合吃單的情境
- 市場波動劇烈,需快速進場或出場。
- 追求執行效率,優先級為立即成交而非價格優化。
- 短期投機或套利操作,時間成本高於手續費成本。
手續費對交易策略的影響
手續費是交易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,直接影響淨收益:
- 高頻交易者:多傾向掛單,以累積節省手續費。
- 短線投機者:常使用吃單,以速度換取市場機會。
- 長期投資者:偏好掛單,透過耐心等待降低進場成本。
根據市場狀況調整訂單類型
- 市場平穩時:掛單更容易以理想價格成交,尤其流動性較低的幣種。
- 市場波動時:吃單能確保及時執行,避免滑價風險。
給新手的實用建議
- 從掛單開始練習:透過設定限價單熟悉市場節奏與訂單簿運作。
- 理解訂單簿結構:學會閱讀買賣盤口數據,判斷合理掛單價格。
- 避免追求極端價格:設置接近市價的委託單,提高成交機率。
- 逐步嘗試吃單:在急需成交時體驗市價單的執行效果。
常見問題
掛單和吃單的手續費差別有多大?
通常吃單手續費比掛單高 0.02%–0.1%,具體費率因交易所而異。高頻交易者可通过掛單節省可觀成本。
什麼是隱藏掛單(Hidden Order)?
隱藏掛單僅部分顯示於訂單簿,可避免暴露大額交易意圖,但仍屬掛單範疇,享受較低手續費。
吃單一定會立即成交嗎?
在市價單模式下,吃單通常會立即成交,但若流動性不足,可能出現部分成交或滑價現象。
新手應該優先使用哪種方式?
建議新手從掛單開始,培養市場耐心與價格判斷力,後續再根據需求混合使用兩種模式。
如何降低吃單的成本?
可選擇階梯費率交易所,或透過提升交易量、持有所平台幣等方式獲取手續費折扣。
掛單永遠比吃單划算嗎?
並非如此。在劇烈波動行情中,吃單雖成本較高,但能避免因價格快速變動導致的更大損失。
結語
掛單與吃單是加密貨幣交易的兩大基石,分別對應「創造流動性」與「消耗流動性」的邏輯。掛單適合注重成本控制與價格精準度的交易者,而吃單則滿足對速度有高度需求的操作場景。成功的交易者往往能靈活切換兩種模式,根據市場條件與個人策略做出最優選擇。掌握這兩大基礎概念,將為你的加密貨幣投資之路奠定堅實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