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I创业的竞技场上,传统技术护城河已然消失,速度与社交势能正成为新的生存法则。
在今天这个刷新频率决定生死的AI时代,分发早已不只是增长策略的一部分,而是产品成败的核心变量。基础模型和底层工具的更新频率几乎以周计,产品迭代窗口被压缩到极致,用户注意力高度碎片化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传统意义上的“护城河”正在消失——谁能第一时间占领用户的心智高地,谁就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杀出重围。技术差异在大模型的同质化趋势下变得越来越微弱,而分发效率、话题爆发、用户情绪调动才是决定产品走多远的关键。
为什么早期分发如此关键
在消费级AI领域,如何构建护城河?很抱歉地说,现在根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护城河。这个行业的变化实在太快了——基础模型和底层基础设施几乎每个月都在变动,新的更新几乎每周推出!
在这种动态环境下,已经几乎不可能像移动互联网时代那样缓慢而有条理地构建产品了。此时此刻,最关键的是速度:你能多快推出产品、多快获取用户关注、多快占领用户心智。
每家初创公司都希望产品能够走红。但如今这比以往更难:AI产品发布的数量巨大、更新迭代的速度极快、社交算法变化莫测,再加上底层模型趋于同质化,要实现真正的爆发式增长变得越来越难。
用个形象的比喻:现在创办一家AI公司,就像是把一只鸽子抛向天空,然后祈祷它能飞起来。成群的AI初创公司就像鸽群一起振翅高飞,它们努力加速、试图升高,以免耗尽动力、从空中坠落。
真正的护城河是势能
那这一切意味着什么?早期的分发至关重要。当然,仅靠分发带来的热度是留不住用户的,前提是你的产品也能持续跟上。当你能快速迭代产品时,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新的展示和宣传机会。
那些理解这种动态,并明确围绕它构建产品的公司,正在逐步拉开与其他竞争者的距离。那么,如何才能让你的产品垂直冲天、持续上升?剧透一下:现在还没有现成的成功手册,因为这个阶段的游戏规则是:靠新奇、靠创意。
黑客松:以公开演出的形式重生
过去,Hackathon(黑客马拉松)是一个面向开发者的小圈子活动。但现在,它更像是一场公开的表演秀:通过直播、社交媒体广泛传播,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分发影响力。而同时,AI原生工具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。
例如:某AI语音平台今年早些时候举办了一场全球性黑客松,展示其AI语音平台的潜力。开发者们被邀请基于它构建各种项目,从角色扮演机器人到交互式音频应用都有。
在一个demo展示中,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:一个AI语音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和另一个AI对话。那段非剧本式的交流中,两位AI以近似人类的语调对话,引发了社交媒体热议。
再比如:某设计工具最近举办了一场直播对决,一位资深设计师使用传统设计工具,与一位使用AI设计助手的“vibe coder”比拼谁能做出更好的落地页。比赛设置了时间限制并进行直播,显著提升了紧张感。
这场秀的重点不是最后谁赢了,而是让观众看到:AI正在让设计门槛降低,甚至可能让非专业者击败专业设计师。这既展示了产品的实际应用场景,又为社交平台注入了有趣的叙事素材。
社交实验与挑战设计
在上述趋势的基础上,有些公司更进一步。某技术公司最近宣布,他们将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,举办史上最大规模的黑客松,目标群体甚至是非开发者,总奖金高达100万美元。
类似的,还有某AI助理平台发起的一系列社交挑战,鼓励用户尝试击败它的超级AI助理。参与者被邀请给AI提出复杂或古怪的问题,试图揭示其局限性。最有创意或最深刻的失败案例可以瓜分奖金池。这类活动成本不高,但却能激发大量话题和用户互动。
再看另一个例子:在某地区,一家风投基金举办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实验:将开发者关进一个房间,给他们一台电脑,只能使用生成式AI工具,目标是尽可能赚钱。这种真人秀式的噱头显然是表演性的,但这正是重点。这场实验不仅获得了媒体报道,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讨论。
AI工具联盟与协作生态
今天的用户,往往需要自己把多个AI工具拼接起来:生成、编辑、优化、输出。多工具切换令人头疼。在这样的碎片化生态中,合作就是力量。
我们看到越来越多AI头部公司联手推出联合发布或功能整合包,以组合式形式传播产品,并相互引流。这些病毒式的Starter Pack(新手包)展示了工具协作使用的潜力。
例如:某视频制作平台与多家AI工具联手打造了完整的视频生成栈,从文本生成画面再到配音,形成一站式AI视频制作流程;某开发工具推出了精心策划的构建者工具包,打包了多种AI基础设施与创作工具。
这些Starter Packs不仅仅是营销噱头,它们还具备真实的功能整合价值,向用户展示:从创意到产出,不再需要东拼西凑,这套组合就能搞定。此外,它们也形成了社交背书效应:每个合作方都为彼此增加了可信度和品牌影响力。
联合圈内影响者,建立口碑护城河
建立护城河的另一策略,是让AI原生的创作者、开发者和设计师为你发声。这里说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influencer或品牌代言人。传统的influencer营销越来越不奏效了:投入大、产出低,流量来得快、去得也快,转化率低。
相比之下,真正领先的AI公司开始将早期访问权限开放给圈内有影响力的垂类原生用户,这些人或许没有百万粉丝,但在特定社群、论坛以及互联网的创意社区中,话语权极高,能真正影响工具的口碑与采用率。
例如:某图像生成平台的“天然布道者”,他早期使用生成图像的作品就广为流传;某3D生成平台最近也采取类似策略,向一小群AI原生创作者开放早期使用权限。
某视频生成模型发布前,电影创作者提前试用了模型并创作内容,引发广泛关注。一位创作者曾表示:“我以前拍一支广告片得花50万美元,现在只用了少量信用额度、一整天时间,就搞定了。”这类内容不仅是产品演示,更是带有说服力的真实推荐。
公开构建与透明化运营
以前,增长数据是公司小心翼翼只对投资人披露的秘密。如今,越来越多AI公司选择公开构建:把产品进度、用户数据、营收里程碑,甚至失败的实验,全都晒出来。
比如某AI公司在社交平台发布推文:“45天内实现年化收入3600万美元?!没错,我们这支仅20人的小团队,可能是史上增长最快的初创公司。没有华丽营销、没有广告,全靠用户口口相传。”
其他多家AI公司也都采取了类似做法。他们定期在社交平台更新,从收入增长、日活用户数,到实验失败的反思,让用户感觉自己是建设过程的一部分,不是旁观者。
这种公开透明,还带来了隐性竞争效应:当一家公司的产品突破、用户数或收入被晒出来后,会激发同领域创业公司卷起来,比demo、秀增长图表、贴用户反馈。这种“你方晒数据、我方也跟进”的氛围,反而推动了整个生态的传播效率与势能累积。
常见问题
AI产品为什么特别依赖早期社交分发?
AI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,基础模型能力相近,技术优势难以长期保持。同时产品迭代速度极快,用户注意力碎片化。只有通过早期社交引爆快速占领用户心智,才能建立认知优势,为后续迭代赢得时间窗口。
没有大预算如何实现社交引爆?
关键是创造有传播价值的内容而非单纯购买流量。可以通过举办有趣的社交挑战、直播产品对决、联合其他工具打造组合包等方式,以创意而非预算取胜。关键是找到产品的社交传播点,让用户自愿分享。
48小时没有引爆是否真的意味着失败?
虽然不是绝对,但确实面临极大挑战。AI领域竞争激烈,每天都有新产品涌现。如果首发未能引起关注,后续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才能重新获得用户注意,往往事倍功半。早期社交势能能够为产品赢得宝贵的迭代时间和用户反馈机会。
如何平衡快速分发和产品质量?
建议采用“最小可行爆点”策略——不是推出完美产品,而是找到产品中最有传播价值的核心点进行重点展示。同时建立快速迭代机制,根据早期用户反馈立即优化,将分发和产品改进形成良性循环。
哪些指标最能衡量社交分发效果?
除了传统的下载量、激活率外,更应关注社交分享率、自然流量占比、媒体报道数量、社区讨论热度等指标。特别是要看是否形成了自传播的势头,而不仅仅依赖于付费渠道。
传统营销渠道在AI分发中还有什么价值?
传统渠道如SEO、付费广告可以作为补充,但不应作为主要依赖。AI产品的分发核心是创造社交话题和口碑效应,传统渠道更适合在社交引爆后用于扩大规模和持续引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