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鐘快速了解ERC標準與ERC20代幣

·

從2021年以來,同質化代幣與非同質化代幣(NFT)已成為熱門話題。隨著NFT熱潮的興起,大眾對非同質化代幣的理解逐漸加深。然而,代幣的應用與功能多種多樣,衍生出不同的代幣標準。本文將為您解析代幣標準的起源,並深入探討各種代幣標準之間的差異。

ERC標準的起源與意義

ERC全稱為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,是以太坊上開發者協議的規範與合約標準。它最初源於開源社群的溝通方式,透過"Request for Comments"的互動模式,徵求意見與評論,共同精進技術,推動整體技術向前發展。

只要擁有Github帳號,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新的ERC標準想法。若該標準獲得以太坊和開發者的採納,便有機會成為以太坊改進建議(EIP, 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s),這在技術社群中被視為重要的成就。

這種建立標準、提升技術的方式早在互聯網時代就已開始,如IETF(互聯網工程任務組)、IRTF(互聯網研究專門任務組)和IAB(互聯網架構委員會)等組織,透過集體討論推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,才有了今日便捷的網絡與各種應用。

主要ERC標準介紹

ERC-20:同質化代幣標準

ERC-20是最知名的ERC標準,是一種同質化貨幣協議。就像我們口袋中的硬幣,每個代幣都是完全相同且具備相同的購買能力。

值得注意的是,ERC-20標準下也有多種不同的版本協議,包括:

ERC-721:非同質化代幣標準

近期熱門的NFT項目大多採用ERC721標準(Non-Fungible Token Standard)。這個標準創建於2018年1月24日,經過近三年的發展才迎來爆發期。公開、透明的開源標準正是區塊鏈技術能夠快速前進的關鍵因素。

ERC20代幣的詳細功能解析

一個看似簡單的ERC20標準,實際上包含了豐富的功能:

這些功能在鏈上平台的各種應用中都會用到。例如,想查看某個以太坊錢包地址的餘額,只需使用Etherscan等區塊瀏覽器,輸入錢包地址即可查詢。

👉 查看實時代幣數據與分析工具

非ERC20代幣類型

原生貨幣

如比特幣(BTC)、以太幣(ETH)等原生貨幣,在區塊鏈運行之初就已存在。這些貨幣尚未部署任何智能合約與應用程式,主要用於交易、支付手續費或作為燃料使用。

非同質化代幣(NFT)

採用ERC721標準的非同質化代幣,第一個成功應用於遊戲的是謎戀貓(CryptoKitties)。該項目由Axiom Zen技術總監Dieter Shirley提出,曾因火爆而導致以太坊網絡堵塞。

各區塊鏈的代幣標準

開源標準不僅限於以太坊,每個區塊鏈都有自已的代幣標準:

常見問題

什麼是ERC標準?

ERC是以太坊請求評論(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)的縮寫,是以太坊區塊鏈上代幣標準的技術規範。它定義了智能合約應遵循的規則和功能,確保不同代幣之間的互操作性。

ERC-20和ERC-721有什麼主要區別?

ERC-20是同質化代幣標準,每個代幣完全相同且可互換;ERC-721是非同質化代幣標準,每個代幣都是獨一無二的,具有不同的屬性和價值。

如何查詢ERC-20代幣的餘額?

可以通過以太坊區塊瀏覽器如Etherscan,輸入錢包地址來查詢餘額。這些工具提供透明的鏈上數據查詢功能,方便用戶監控資產情況。

為什麼需要不同的代幣標準?

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不同的代幣特性。同質化代幣適合貨幣和通用資產,而非同質化代幣更適合代表獨一無二的數字資產如藝術品、收藏品等。

所有以太坊上的代幣都是ERC-20嗎?

不是。雖然ERC-20是最常見的標準,但還有其他標準如ERC-721(NFT)、ERC-1155(多代幣標準)等,每種標準服務於不同的應用需求。

如何識別優質的ERC-20代幣項目?

需要從項目白皮書、團隊背景、技術實現、社區活躍度、流動性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估。同時要注意識別並避免可能的詐騙項目和空氣幣。

現狀與風險提示

根據最新數據,以太坊上部署的ERC20標準智能合約數量已相當可觀。從2018年11月的14萬多種增加到現在的規模,增長速度驚人。然而,其中也包含大量垃圾幣、詐騙幣和空氣幣,投資者需要保持警惕,仔細甄別。

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離不開這些開源標準的推動,但同時也需要用戶提高風險意識,做好自己的研究功課。加密貨幣領域目前仍屬於高風險投資範疇,監管框架尚未完善,參與時務必謹慎。

透過了解這些代幣標準,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區塊鏈生態的運作機制,為參與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奠定堅實基礎。無論是投資還是技術開發,對代幣標準的深入認識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識儲備。